两院院士评选2023查包養經驗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2024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山东烟台揭晓。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人工智能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全球最大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OpenAI正式发布GPT-4、卫星首次成功向地球传送太阳能证明天基能源可信性、人类眼球首次移植成功、迄今最小粒子加速器问世、科学家首次实现单原子X射线探测、全球首张昆虫大脑“地图”绘制完成、人类泛基因组首张草图发布等入选。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

2024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山东烟台揭晓。

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

10月13日,刊发在美国《科学》《科学进展》和《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21篇论文公布并阐释了迄今最全的人类大脑细胞图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3000多种脑细胞类型的特征,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大脑的独特之处并推进脑部疾病和认知能力等研究。

据悉,上述研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细胞普查网络”的一部分,该计划于2017年启动,此次发表的论文是数百名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的一系列合作研究的成果。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为人们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宝贵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它代表了科学界在解开大脑奥秘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2.人工智能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

1月26日,美国Salesforce Research、Profluent Bio等机构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创建了一个能够从头开始生成人造酶的人工智能(AI)系统。在实验室测试中,尽管人工生成的氨基酸序列与任何已知的天然蛋白质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一些酶与自然界中发现的酶一样有效。

该实验表明,虽然自然语言处理是为读写语言文本开发的,但至少可以学习一些生物学的基本原理。Salesforce Research公司开发了名为ProGen的人工智能程序,使用下一代标记预测将氨基酸序列组装成人造蛋白质。

科学家表示,这项新技术可能比获得诺贝尔奖的“蛋白质设计技术——定向进化”更为强大,它将加速新蛋白质的开发,为已有50年历史的蛋白质工程领域注入活力。这些新蛋白质几乎可以用于从疾病治疗到降解塑料的任何领域。

3.全球最大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

12月1日,欧洲聚变能组织(F4E)发布消息称,欧洲和日本共同建造和运营的核聚变反应堆JT-60SA正式投入运行。该反应堆为托卡马克装置,始于2007年,于2020年完成组装,并于今年10月23日点火成功。该装置位于日本量子科包養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QST)那珂研究所,被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托卡马克,其启动运行是核聚变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JT-60SA计划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又称“人造太阳”计划)的先行项目。JT-60SA反应堆的目标是研究聚变作为一种安全、大规模和无碳的净能源的可行性,使它所产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更多。这两个项目的最终目标都是使内部的氢核融合成氦,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能量,模拟太阳内部发生的过程。

据悉,核聚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其过程都比核裂变清洁度更高,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如果实现经济的聚变反应,将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4.OpenAI正式发布GPT-4

3月15日,OpenAI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这是其大型语言模型的最新版本。与此前的版本相比,GPT-4具备强大的识图能力,文字输入限制也提升至2.5万字;GPT-4的回答准确性也显著提升,还能够生成歌词、创意文本从而实现风格变化。同时,GPT-4在各类专业测试及学术基准上也表现优良。

OpenAI称,该公司花费6个月的时间,利用对抗性测试程序和ChatGPT的经验教训迭代调整GPT-4,从而在真实性、可操纵性和拒绝超出设定范围方面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结果。

GPT-4的发布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人工智能可实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未来或将成为人类得心应手的工具。

5.卫星首次成功向地球传送太阳能,证明天基能源可信性

6月1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宣布,1月发射的一颗卫星已将微波束的能量导向太空中的目标,甚至还将一部分能量发送到地球的探测器上。该项目联合主任、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师Ali Hajimiri指出:“这次的实验是一次概念验证,它表明了整个系统能够做什么。”

该任务旨在更进一步开发轻便、廉价和灵活的部件。微波发射器是一个由32个平面天线组成的阵列,排列在比餐盘稍大的表面上。通过改变发送到不同天线的信号的时间,研究人员可以控制阵列的波束。他们把它对准一对微波接收器,然后随意将光束从一个接收器切换到另一个接收器,并点亮每个接收器上的LED。

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技术,天基太阳能利用技术被认为是实现零碳排放的可靠途径。

6.人类眼球首次移植成功

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的外科团队11月9日宣布,他们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眼球移植手术。该手术由爱德华多·罗德里格斯带领的团队完成,为遭受严重眼部损伤的阿伦·詹姆斯恢复了部分视力。

据悉,移植手术于今年5月进行,用时约21小时。手术过程中,外科团队从眼球供者的骨髓中提取成体干细胞,并在移植过程中将其注射到受者的视神经中,以期能取代受损的细胞并保护视神经。该团队表示,在手术后的六个月里,移植的眼球显示出明显的健康迹象,如血管功能良好等。尽管这只移植的眼球尚未恢复视力,但该团队认为,这一突破性成果将有助于相关医学领域的发展。目前该团队正在跟进监测,并期待找到这只眼球恢复视力的所有可能。

7.迄今最小粒子加速器问世

10月18日,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粒子加速器,其长度仅为0.2毫米,可以装在笔尖上。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这一设备是第一个能够快速且聚焦良好的产生电子束的微型加速器,可将电子加速到每秒10万公里。该加速器采用了光波来加速粒子,通过数千根2微米高的硅柱排列成两条平行线,形成了一个狭窄的电子束。当他们制造出一个0.5毫米长的版本时,发现可以以更快速度加速电子,使电子携带的能量增加43%。

这种新技术有望应用于医学领域,为医生提供新的治疗工具或为生物实验室提供小型消毒工具。这一创新为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小型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和应用。

8.科学家首次实现单原子X射线探测

来自美国俄亥俄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拍摄到了单原子X射线信号,相关研究5月31日刊登于《自然》。

在最新研究中,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韦·哈拉等人将一个铁原子和一个铽原子插入各自的分子宿主内。为检测单个原子发出的X射线信号,他们在X射线探测器内加入了一个由位于样品附近的尖锐金属尖端制成的专用探测器来收集X射线激发的电子。当X射线照射到原子上时,核心能级的电子被激发,并通过重叠的原子/分子轨道隧穿到探测器尖端,获得的光谱能揭示原子的相关信息。

研究团队强调,这项突破将为X射线和纳米科学领域开辟新天地。使用X射线检测和表征单个原子可能会催生量子信息、环境和医学研究微量元素检测等领域的新技术。这一成就也为研发先进的材料科学仪器开辟了道路。

9.全球首张昆虫大脑“地图”绘制完成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多家顶尖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完整地对“果蝇幼虫”的大脑连接组进行重建,绘制出第一张完整的昆虫大脑图谱,包括所有神经元和突触。这是了解大脑如何处理感官信息流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里程碑式成就。3月10日,《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使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扫描了果蝇幼虫的数千张大脑切片,在计算机分析的辅助下,最终生成的图谱包含3016个神经元和54.8万个突触。他们还开发了计算工具,以识别昆虫大脑中可能的信息流路径和不同类型的电路图案。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张昆虫大脑“地图”,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使科学家更接近对思维机制的真正理解,为未来的大脑研究提供支持,并且还可能激发新的机器学习架构。

10.人类泛基因组首张草图发布

5月10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人类泛基因组参考的“初稿”,在3篇论文的合集中,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联盟(Human Pangenome Reference Consortium)发布了首张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草图,以及两个以这一参考图为基础的新遗传学研究发现。

2003年,科学家们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成功。2022年,首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发布,填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留下的空白。与前述两次基因主要来源于一个人不同,包養“泛基因组”草图是包括非洲、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全球多地47人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合集,地域和种族构成更多元化。

研究人员指出,与使用原始的线性参考基因组相比,“泛基因组”使他们能够识别出更多的基因结构变异,比如基因复制或缺失等较大的基因组变动。研究人员计划不断完善人类基因组图谱,旨在到2024年年中对350人进行测序。

p{margin-top:0pt;margin-bottom:1pt;}p.X1{text-align:justify;包養}span.X1{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0.0pt;}p.X2{text-align:left;}span.X2{font-size:9.0pt;}p.X3{text-align:left;margin-top:5.0pt;margin-bottom:5.0pt;}span.X3{font-family:’Times New Rom包養網an’;font-size:12.0pt;}

长江干线春运省际客运同比增长518.78%查包養網站比較_中国网

新华社武汉3月6日电(记者李思远、田中全)记者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获悉,2024年春运期间长江干线共运送旅客85.4包養網比較3万人次,渡船客运量605.75万人次。其中,省际客运运送旅客3.88万人次,同比增长518.78%;重庆、武汉等地两江游客运量81.54万人次,同比增长24.59%,长江干线客运旅游持续火爆。

春运期间,长江航运投入渡船353艘,客船153艘,其中省际客船20艘、城市游览船47艘、滚装客船40艘、短途客船46艘,充分保障了长江春运有序开展。长江干线船舶进出港货物量3.5亿吨,其中,金属矿石7541.6万吨,增长2.8%;粮食900.9包養網万吨,增长12.7%;集装箱216.4万标箱,增长19.0%。

为保障春运期间长江航运安全持续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平安便捷出行,长江航务管理部门科学研判春运形势,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春运工作机制作用,加大与沿江省市交通、水文包養、气象和航运企业沟通联系和信息共享,全线173个海事基层站点、282艘海巡艇随时可用,并协调583余艘拖轮、工程船、打捞船等船舶充实应急救助力量。

春运期间,长江干线未发生一般等级及以上事故,水路运输秩序良好,航道畅通,三峡两坝船闸有序运行,长江航运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查包養行情记者手记:东北全面振兴,总书记布局一盘大棋_中国网

新华社哈尔滨9月12日电  题:记者手记:东北全面振兴,总书记布局一盘大棋

新华社记者林晖、黄玥

列车一进入广袤的东北大地,映入眼帘的便是连绵不绝的田畴沃野,黄绿交织、生机勃勃。好一片富饶的土地!

这片沃土,有辉煌的荣光。数不清的钢铁包養網、煤炭、石油、粮食、包養木材,从白山黑水间源源不断输往全国;

这片沃土,也一度经历逆水行舟的艰辛。产业转型缓慢、要素成本偏高、市场活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到黑龙江考察,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一次部署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座谈会。

“今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在这个重要节点,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明确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思路和举措,非常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开门见山。

参加这个会的有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负责同志,也有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企业负责同志。上一次开关于东北振兴的座谈会是5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名称加入了“全面”二字,东北全面振兴,大手笔、大气魄,一定有大举措、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来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考察调研,为东北振兴把脉定向。真可谓知之深,爱之切,谋之及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任何一个地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自身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

2018年那次座谈会,总书记为东北标定了发展方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五大安全,字字千钧。这次考察过程中,总书记再次强调,“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

考察第一站,来到祖国最北端,有“神州北极”之称的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

为什么来漠河?

总书记是这么说的:“我们国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我都要走一走、看一看。前几年去了抚远,那是我们国家‘鸡冠’上的一角,这里是‘鸡冠’的另一角。今天到最北的地方来看一看,了却了一个心愿。”

秋日的漠河,色彩斑斓,层林尽染。总书记沿着木栈道走进漠河林场森林深处,不时赞叹这里良好的生态。有一百多年树龄的樟子松、落叶松高耸入云,林下灌木丛中生长着蓝莓、蔓越莓、杜鹃。

“地上地下都是宝。”总书记感叹。

栈道一侧,摆放着向总书记展示的大兴安岭“山珍”:黑木耳、山核桃、猴头菇、偃松塔、姬松茸、毛尖蘑、北五味子、黄芪……当地负责同志介绍,林场职工在养护森林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年人均收入能有5万多元。

“大兴安岭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继续保护好。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兴安岭所承载的生态安全屏障,让总书记念兹在兹。

总书记回忆起了30多年前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的那起特大森林火灾,仍是十分痛心。“咱们国家原来森林覆盖率低、底子薄,这些年拼命种树,人工造林世界第一,但禁不住火灾。一定要吸取教训,未‘火’绸缪,把防的工作做在前面。否则,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之功都将毁于一旦。”

对于东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总书记有过精辟论述:有矛盾有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风险的决心和办法,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此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到两个关键词。

其一,大局观。总书记列举了几个数据: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商品粮占全国三分之一,调出量占全国40%。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无疑是东北的首要担当。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历史上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我经常对东部地区领导干部讲,你们现在可以一心一意搞建设,别忘了吃的粮食是靠兄弟省市保障的。另一方面,不是说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之类的定位更重要,对于整个国家全局来说,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定位同样是光荣的、重要的。”

其二,辩证看。东北地区发展有优势也有短板,关键是立足自身优势,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

“哪些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哪些是可以攻坚克难解决的?不能像李逵挥斧乱砍那样,全是问题,而是要冷静分析是怎么造成的,然后问题导向解决问题。”

总书记举了几个例子:东北虽处边疆,但也是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人口数量虽然减少,但要看到人口素质比单讲数量更重要;进入老龄化,也可以发展银发事业、银发经济。

的确,辩证看,就能更加客观准确把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破题之道。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重温了“哈军工”的光荣历史、包養網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风洞群、第一架高性能歼击机的试制、第一艘水翼快艇……

面对由“哈军工”开枝散叶而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广大师生,总书记寄予厚望:“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建设新中国,就明确要抓教育、抓科技、抓人才。东北人才荟萃,要稳定人才队伍,培养青年人才,祖国的未来就靠你们去建设!”

包養網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科研机构众多。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下,东北的科教和产业优势,将有更多机会转化为发展优势。

走进漠河北极村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总书记指着门口的对联朗声读道:“一帆风顺平安宅,万事如意幸福家。”

“横批是:福气临门!”史瑞娟兴奋地接过话茬。

这是老百姓的念想期盼,亦是人民领袖包養行情的深情牵挂。东北振兴的落脚点,正是人民生活、民生福祉的改善。

“这里虽然是我国最北、最边远的地方,但生活并不落后。目前建设情况、人民群众生活情况都比较好,我心里感到很踏实。”能听出总书记话里的欣慰之情。

“你们这里的优势是旅游,要把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结合起来。”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群众,把乡村建设得更好、把生态保护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三天的黑龙江之行,东北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信心,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

“缺什么,都不能缺信心。”总书记勉励大家,“信心就是黄金。当年开发东北多么困难,闯关东这些前辈怎么过来的?北大荒怎么开垦出来?就是靠信心、靠信念。”

哈尔滨的一句口号,透露出东北人民的雄心壮志:冰城再领时代潮,春风消雪润沃土,重振雄风。

“战鹰”呼啸 创新“腾飞”——解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发展新亮点_中国查包養網站网

歼20列阵长空,运20大鹏展翅,无人机翱翔九霄,特种作战机戍守海天;AG600M投入灭火实战,“新舟”60灭火机超低空满载投水试飞成功,多款先进直升机扶摇直上……

过去一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实现明显提升,航空装备不断取得突破;民机产业开启发展新局,实现高质量均衡生产,交付民机664架,打造15个重要创新平台。

站在新起点上,航空工业集团正全力以赴,加快构建完备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补齐基础研究和维修保障技术短板,为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持续赋能。

拼创新,彰显航空科技力量

2月21日,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公司停机坪上,“战鹰”整装待发。塔台一声令下,伴随着轰鸣声,“战鹰”腾空而起,圆满完成龙年首飞。

一年来,从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到实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创新决定30条”“科技创新五大行动”等一系列战略举措……航空工业集团持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跨行业、跨机构、全要素协同创新,面向重大任务牵头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

在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上,完成飞行展示的歼-20飞机从观众前滑向停机坪(2023年7月26日摄)。新华社发(余红春 摄)

一年来,从长春航空展到天津直博会,从中国应急展到完成应急保障任务……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航空装备备受瞩目,保护祖国神圣领空,绽放世界舞台传递和平;驰骋战训一线,展现航空科技力量。

西部战区应急指挥组搭乘战区空军一架运-20从西南某军用机场起飞,赶赴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灾区,统筹抗震救灾工作(2023年12月19日)。新华社发

在不久前召开的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创新年会上,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发出号召:打赢领先创新“总体战、破击战、持久战”。

“矢志不渝拼创新,是我们骨子里的信念。”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郝照平表示,航空工业集团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继续推进科技强国、航空强国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集团不懈努力奋斗。

勇进取,构建民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新格局

“试飞03,跑道27,风向250,风速11,可以着陆!”

不久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东山机场,随着塔台给出允许着陆的指令,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平稳着陆,AG600最后一个低温试飞科目顺利结束,这也标志着为期10天的AG600低温专项试飞试验圆满完成。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在广东珠海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进行飞行投水演示(2022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这期间,低温天气对“鲲龙”团队发起了多次挑战。不论是试验期间零下40摄氏度的平均气温,还是留给团队并不充裕的试验时间,团队都一一化解,最终顺利完成试验任务。

“鲲能化羽垂天,抟风九万;龙可振鳞横海,击水三千。”

在湖南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23湖南(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上,参观者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展位参观“鲲龙”AG600模型(2023年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从AG600到“新舟”60,再到AC313A、AC352、AC332等一批先进直升机……面对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航空工业集团始终聚焦强军首责、聚力民机主责,着力构建军民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全面开启民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2023年7月,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飞赴福建受灾地区执行台风“杜苏芮”应急保障任务。

此次执行任务的“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可在8至10级风中常态化飞行并执行灾害侦察、应急通信保障等任务,实时回传现场灾情画面,并化身空中包養網基站,打通“三断”极端条件下救灾生命线,为应急救援的指挥调度提供有力的保障。

2023年10月,航空工业集团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航空应急救援综合实战演练。

此次演练以“打造国家航空应急救援关键力量”为主题,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自主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化发展成效,实战验证了航空应急救援战法研究、科技创新、装备研制、实战应用等科研生产成果。

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吉祥鸟”AC313A直升机首飞成功(2022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演练现场,“鲲龙”“新舟”“吉祥鸟”“翼龙”“旋戈”等7型8架由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汇聚一堂,组成航空应急救援“国家队”。

航空工业集团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增强项目研制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定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全面推动型号研制、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向前迈进。

育良才,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

新春之际,翻看着反映中国航空工业新成就画册的两院院士顾诵芬激动不已,94岁高龄的他说:“要发展得更好,我等着新飞机出来!”

“蓝天酬壮志,为国铸战鹰。这是一代代中国航空工业人的真实写照。”航空工业集团新闻发言人吴基伟说。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工作人员在航空工业天津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组装生产一架AC332型民用直升机(2023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为汇聚激活人才第一资源,航空工业集团通过任务驱动让人才多起来,压实担子让人才长起来,薪酬激励让人才活起来,加大科技人才职业生涯全周期培养力度,加快建立以院士、集团级技术包養专家和青年技术骨干为代表的技术人才梯队和以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集团级技能专家和青年技能骨干为代表的技能人才梯队。

近年来,航空工业集团还先后实施了“英才工程行动”“科技创新青年博士联谊会”“千名博士引进工程”“育鹰计划”等一批重点人才举措,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培养高端人包養網才。

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的不断推进,为建设航空强国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3年7月,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副所长邓景辉荣获“最包養網美科技工作者”证书;1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航空工业成都所总设计师王海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2月,航空工业1名个人、1个团队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中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郝照平表示,航空工业集团将自觉担当航空领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国家队,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真正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一支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用实际行动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团结起来,走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字记者:胡喆

海报设计:谢悦

编辑:王敏、沈文、林革、戚文娟、刘莲芬、张曼怡、徐金泉、王浩程、姜子炜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走出了查包養網站比較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_中国网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国际人士表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绘就美丽的绿色画卷,也为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重要智慧和力量。

“为其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筼筜湖秀丽旖旎,下潭尾树影摇曳,五缘湾海天一色。走进福建厦门,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宜业宜居宜游之城,为世界海湾型城市的生态保护提供生动范例。

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尔塞拉·穆萨贝卢曾长期在厦门学习和工作,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她说:“我最喜欢厦门郁郁葱葱的绿色空间,城市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厦门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兑现了对环境保护的承诺,通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通往美好的未来开辟了道路。”

“筼筜湖以及厦门整座城市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对中国的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认识。”《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表示,厦门通过截污清淤、搞活水体,使筼筜湖的水质显著改善,如今筼筜湖风景如画,成为厦门市民的骄傲,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这一实践充分说明了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科菲·库阿库表示,厦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诸多成功案例,例如‘三北’包養工程等,为其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部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50多个,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达8000万亩;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中国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斯里兰卡海洋环境保护人士席尔瓦2013年在北京市昌平区种下一棵树,去年他再次来到昌平,当初的小树已经枝繁叶茂。“这棵树的茁壮成长,是过去10多年间中国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席尔瓦表示,包養網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保护、恢复和种植700亿棵树,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中国在节能减排降碳、改善空气质量、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这些年来,委内瑞拉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艾马拉·格德尔曾3次访问北京。格德尔表示,中国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有效治理污染,北京等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我仍然记得北京的秋天,红、包養網黄、棕等多彩树叶映衬在蓝天下,十分美丽。更多蓝天白云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幸福感。”

“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包養網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民众。例如,中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这种责任制让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如今,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巴西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任巴西环境部副部长的弗朗西斯科·盖塔尼表示,中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降碳、荒漠化综合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沙特阿拉伯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研究员穆罕默德·萨迪克表示,中国正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世界领先。“当前,阿拉伯国家正大力推进能源转型,阿中多个清洁能源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中国技术优势让清洁能源更加可及,为加快全球能源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埃及阿拉伯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哈朱布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等领域的投入值得称赞,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体现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中国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不仅保护了自然景观,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与各国共同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

从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分两个阶段举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从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计划,到积极扩大“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朋友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大力推进自身碳减排的同时,积极参与多双边对话合作,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为全球生态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代理执行秘书戴维·库珀表示:“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在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一成果文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凝聚了国际共识,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作为斯里兰卡首个充满未来感的规划城市,绿色可持续是科伦坡港口城的发展核心。席尔瓦说:“中国建设者在港口城建造的防波堤,为附近珊瑚群提供了适宜生长繁衍的栖息场所。2019年12月,我在一次浮潜中发现大片珊瑚群和鱼群。后来,我定期到那里监测珊瑚和鱼类的生长情况,看到那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2023年6月的一包養網项调研显示,防波堤珊瑚种类已达73种,鱼类114种,还发现了波纹唇鱼等稀有物种,防波堤珊瑚平均覆盖率达24.36%,局部最高覆盖率达60%。席尔瓦表示:“中国的支持对斯里兰卡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在生态保护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墨西哥经济周刊《经济评估信》主任罗纳德·迪马斯·蒙卡约·帕兹表示,墨西哥有许多来自中国的绿色投资,中企承建的尤卡坦半岛普罗格雷索风电场等项目助力墨西哥可持续发展。“在可再生能源、互联互通等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是墨西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两国绿色投资合作继续扩大,更好造福两国民众。”

库阿库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密切合作。中国将绿色发展工程纳入非中共同实施的“九项工程”,中企在非洲承建了大量水电站、风电站、太阳能发电厂等项目,不仅为非洲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也将助力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

盖塔尼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中国始终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与各国共同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查包養技创新中心_中国网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了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发展史上,“科技创新中心”首次成为其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北京全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0年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倍多,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等5项指标实现翻番。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推包養網 花園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扎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全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雁栖湖畔,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中,16个已进入科研状态。“我们正加紧工作,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今年将发射‘第一束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介绍,这一装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首要任务。布局国家实验室体系和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打造7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清华大学、昌平区共建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统筹20余所高校参与和承担科创中心建设重点任务……牢记“国之大者”,北京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北京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优势,深入包養網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目前,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7个,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中关村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截至目前,中关村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2023年,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8.6万亿元。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介绍,当前,北京正全力推进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包養区建设,“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部、市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财税、人才等试点成熟的改革措施已在示范区全域推广。”

融入国家战略全局,中关村的“科创种子”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天津滨海、河北雄安等地,中关村走出北京,带团队、带项目、带服务、带理念,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包養。数据显示,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2013年的3176项增长至2023年的6758项,年均增长7.8%;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26.5%。

软硬件优势不断叠加,北京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出台外资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独角兽企业等支持政策;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技术攻关推行“揭榜挂帅”;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新设4只百亿元级政府直投产业基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一系列政策举措突破藩篱、助推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国家高新技包養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说:“现在,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诞生。”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9%。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8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熊出没注意查包養網站比較!斯洛伐克三天两起熊袭击案,造成5人受伤_中国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熊出没注意!据英国《独立报》19日报道,斯洛伐包養網克官员表示,该国3天内包養行情发生的第二包養起熊袭击事件,已造成5人受包養網心得伤,北部一城镇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报道称,当地时间17日,在塔特拉山脉附近一个小镇发生的熊袭击人事件造成一名49岁女性肩部受伤,一名72岁男性头部受伤,另有一名10岁女孩和两名成年人被抓伤。当地政府18日表示,有6支武装巡逻队仍在对熊进行追捕,并要求当地居民不要离开居住地。

而就在这起事件发包養生的前一天,当地媒体称,一名31岁的白俄罗斯女子在同一城镇附近与同伴出游时遭熊袭击,在躲避时不慎坠亡。

近年来,斯洛伐克发生了多起熊袭击事件。17日,斯洛伐克环境部副部长拟推出一项法律草案,允许在某些条件下在城市以外地区射杀熊。未来,斯洛伐克还计划与罗马尼亚一起向欧盟提议对该物种进行重新分类。(张心珮)


嫦娥六号、载人查包養網航天、鹊桥二号……中国航天今年有这些看点_中国网

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产品抵达中国文昌发射场,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发射。

国家航天局1月10日发布消息称,1月8日、9日,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产品分别搭乘安-124和运-2包養0飞机,抵达海南美兰国际机场,随后通过公路运输方式运送至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后续按计划进行发射前各项测试准备工作,嫦娥六号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实施发射。

空间站安全高效运行、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包養影像图正式发布、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再次发射、全年近70次宇航发射……2023年,中国航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嫦娥六号、载人航天、鹊桥二号……中国航天将延续精彩,亮点不少。

嫦娥六号预选着陆区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央视新闻 截图

嫦娥六号将实施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据悉,嫦娥六号任务将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实施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同时开展着陆区科学探测和国际合作。这也将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并采样返回。月球背面整体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价值。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10次月球采样返回,但均位于月球正面。

根据官方此前公布的信息,嫦娥六号任务预选着陆区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以期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增进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在国际合作方面,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个国家的包養網载荷和卫星项目。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希望更多国际伙伴加入,共同拓展人类认知疆域,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受到月球的遮挡,登陆月球的探测器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为顺利完成月球背面航天器与地球间的通信,我国将发射新研制的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卫星计划在上半年发射。鹊桥二号作为一颗中继通信卫星,主要用于转发月面航天器与地球之间的通信,它首次任务将为嫦娥六号服务。

嫦娥六号任务将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 央视新闻 截图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去年9月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我国现在正在进行月球探测的四期工程,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主要是在月球南极建设一个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在2030年之前实现。其中,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前后实施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去月球南极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拟于2028年前后发射的嫦娥八号,主要任务是勘查月球上的资源,并对资源的再利用进行实验。

吴伟仁在受访时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2030年之前,中国人的脚印肯定会踏在月球上去,这没问题的。”2023年7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月面科学载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经启动实施,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并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包養次登陆月球。

中国空间站将迎6名航天员

正在太空高效运行的中国空间站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今年,我国将实施四次飞行任务,分别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经在轨工作两个多月,其间,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相继完成了平台维护、科学试验、首次出舱进行天和核心舱太阳翼试验性维修等既定任务。

根据此前公布的计划,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乘组计划于今年4月左右返回东风着陆场。据新华社报道,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乘组均由3名航天员组成。这意味着今年空间站将上演两次在轨“换班”,6名航天员将陆续进驻“太空之家”。

目前,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已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在进行总装和测试,等待年初的发射。2023年5月,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从2023年发射的天舟六号开始,天舟货运飞船采用了改进型货物舱,装载空间增加了约24%,装载重量提高了约22%,从以前的6.9吨提高到了7.4吨,提高了密封舱货物装载能力,使货运飞船发射频次得以由2年4发降低至2年3发,切实提高了空间站工程综合效益。

随着建造阶段任务在轨数据的累积,天舟货运飞船的补给效能不断提升。据介绍,天舟七号发射时的在轨库存和货运飞船的上行量,合起来可支持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1年。因此,天舟七号发射时的物资补给可以支持神舟十七号和十八号两个航天员乘组在轨执行任务。

商业航天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2024年,商业航天也有不少看点。

今年,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有望迎来首次商业发射。据央视去年12月报道,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这标志着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形成发射能力过程中取得关键进展。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在2022年7月开工,计划在今年实现常态化发射。其一号发射工位是国内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八号的专用工位,塔架高83米,包含固定勤务塔、发射台等11类设备设施。与传统发射工位相比,其取消了导流槽、采用模块化钢结构发射塔架方案,使建设周期缩短了一半。

据称,二号发射工位目前正在建设,已完成导流槽主体封顶,计划在今年2月完成土建施工,5月底完成设备现场安装调试。技术区三平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计划今年9月底完成建设。

在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方面,多个商业航天企业的火箭在今年将进行常态化发射,一些型号火箭将迎来首飞。

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计划在今年包養網比較1月执行第三次发射任务,将“一箭五星”送入太空。据悉,中科宇航计划在今年计划实现6发火箭出厂,依托创新不断提升火箭快速响应能力,支撑中、低轨卫星星座快速组网等重大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

根据“天兵科技”1月5日发布的消息,110吨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天火十二”(简称TH-12)近日圆满完成首飞批次校准热试车,具备交付首飞及后续批产化发射条件。

TH-12发动机是为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天龙三号配套研制,天龙三号是“天兵科技”研制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直径3.8米,起飞质量590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7吨,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4吨,性能直接对标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9火箭。该火箭采用大推力、可复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用于满足中国卫星互联网“低成本、高可靠、高频次”的发射需求,首飞计划在今年年中进行。

作为国内首个全固体捆绑式中型运载火箭,“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火箭首飞也受到关注。该火箭采用了捆绑四台助推器的“三级半”全固体捆绑构型,使火箭能在保持30米高度的情况下,运载能力达到中型火箭水平,其近地轨道运力6.5吨。发射成功后将成为全球运力最大固体火箭、国内运力最大民商火箭。根据“东方空间”此前披露的信息,该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将于近期展开。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